我曾以为,建筑师只需懂得钢筋与水泥的冰冷逻辑。
直到那个夏天,一把锈迹斑斑的雕刀教会我,城市有温度,砖石有记忆。
在白马街的拆迁工地上,一位老人用颤抖的手指着墙上的花纹对我说:
"小伙子,这不是普通的砖,这是我们活过的证明。"
当老街在推土机前消失,我的使命却刚刚开始——和一位倔强的老匠人一起,用刀尖重新刻下一条正在消失的街巷。
第一章:老街拆了
研究生第二年夏天,我跟着周教授参与了一个市政更新项目。"白马街改造工程"——说白了就是把老街拆了,盖个现代化社区。
我到工地的第一天,扬尘漫天,推土机轰鸣。这条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老街被围挡分割成一块块待拆解的区域。街面上,老人们拖着行李往外走,年轻人抬着家电往货车上装。有几个人站在破损的墙根下,不说话,就那么看着。
"李浩,别发呆,记录一下这几栋的墙体情况。"周教授拍了拍我的肩膀。
我举起相机,对准一面斑驳的青砖墙。取景框里,一块方形砖上有精细的花纹——几朵腊梅,边缘磨损但依然清晰。
"这是什么?"我问正在记录的实习生小王。
"哦,这条街的特色,很多老房子的砖上都有手工雕花,门牌号也是刻上去的。"
我走近细看,指尖轻触那块砖面。凹凸不平的触感告诉我,这不是模具压出来的,而是有人一刀一刀凿出来的。
"可惜了。"我喃喃自语。
下午的例会上,周教授提出在新社区保留一部分"文化元素"。
"我们找了一位民间砖雕艺人,会对部分有价值的砖雕进行复刻。李浩,这部分你来负责跟进。"
我点点头,有点兴奋又有点迷茫。那时候,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即将遇见一位怎样的老人,又会经历怎样的改变。
第二天一早,我在工地入口等待所谓的"民间艺人"。想象中应该是个满脸皱纹、穿着朴素的老爷爷。
果然,他就是这样出现的。
林师傅,六十七岁,中等身材,黝黑的脸上布满岁月的沟壑。他背着一个旧帆布包,手里提着一个锈迹斑斑的工具箱。
"你就是大学生